top of page

公民記者報導展區

  本展區收錄由公民記者拍攝的教育現場紀錄片,透過鏡頭記錄少數群體的處境、抗爭與生命故事。這些影片不僅呈現教育體制下的多元聲音,也反映出個人如何在壓迫與限制中尋找改變的可能。

一:資源和制度:教育公平的第一道裂縫

​地域​ -跨國銜轉生、離島生

​資料補充:什麼是「跨國銜轉生」?

跨國銜轉生在台灣脈絡下,通常是指曾居留國外或大陸地區,回臺就學之新住民子女(立法院,2020)。這些孩子擁有台灣國籍,因在非華語環境下成長而華語文能力不足,造成回臺學習及生活適應上面臨困難。根據 2018 年政府掌握的銜轉生人數共 832 人(高雅寧,2021),到了2024則到達2520人,顯示在全球化趨勢下跨國流動成為常態。

 

由於台灣師培體制中缺少專門教導母語⾮華語學⽣的相關教育訓練,讓這些孩子回臺後的接受教育的過程更易產生焦慮(高雅寧,2021),也因跨國教育程度、文化差異等落差,讓學生產生多方無力感進而影響整體學習狀況。因此,即便政府著手提供給予相關支持,例如補助實施華語補救課程等相關政策,我們仍應繼續關注華語補救教學成效是否良好、現有教育制度能否接住孩子的需求,以及銜轉生的真實生活經驗為何等問題,以期打造一個更包容且具文化回應力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

​跨國銜轉生的待關照議題

​離島生的困境與適應

二、教育中的隱形霸權和「他者」經驗

性別經驗

​資料補充:什麼是「性傾向、性別認同、異性戀霸權」?

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浪漫情懷或情感方面被其他人所吸引。而粗略分類,最常納入討論的包括:被自己相同性別之人吸引的「同性戀者」;被自己不同性別所吸引的「異性戀者」;被與自己性別相同或不同的人所吸引(一般係指男/女)的「雙性戀者」。(徐志雲,2020;轉引自鄭芸瑄、吳芷怡,2025)

 

性別認同則反映了個人對自身性別的深刻感受和體驗,常見的討論包括:自我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出生性別)一致的「順性別者」(cisgender)(徐志雲,2020) 以及與之定義相反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是一個統稱,是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出生時的性別不符的人。常見的討論包括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非二元性別、性別酷兒(APA,2011;同志熱線諮詢協會,2020;轉引自鄭芸瑄、吳芷怡,2025)。我們也需認知到性傾向、性別認同及生理性別不必然有關聯或是具有固定組合。

教育脈絡下的異性戀霸權即是指課程內容、學校規則等背後所包含的意識形態,充斥著「異性戀觀點」,而邊緣化其他性傾向者,而二元性別霸權則傳遞著「唯有符合生理男、女的性別認同及社會傳統二元性別的性別角色、性別氣質才正常」的意識型態。因此異性戀、二元性別霸權在教育領域的脈絡下常排除擁有其他性傾向、性別認同、生理性別(如:雙性人)的主體,造成這些孩子無法在學校獲得所需的支持、認同以及和自身經驗相關的知識。 教育不該是壓抑差異的場域,而是培養尊重與理解的土壤,也是接住每一位學生的支持網。我們應該從知識的權力關係、制度設計與學校互動各種面向,打破以異性戀與二元性別為中心的隱性意識形態,真正納入多樣且真實的性別經驗。如此,每位學生才能學習到與自身生命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也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溫柔地看見,也被堅定地擁抱。

教師視角:​缺失的LGBTQ+經驗

​學生經驗:性傾向與性別教育

心理、生理學習困境

​資料補充:什麼是「健全主義」?

Hehir( 2002)指出健全主義 (ableism) 是一種認為「健全的」 身心才是世界觀與價值觀的中心,預設沒有任何損傷的身心狀態才是正常的、好的,進而貶低障礙者的存在價值 (轉引自朱浚溢 、許維素,2024)。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經驗極度多元且不同於其他族群,卻常在政策討論、體制設計等過程中被忽略,導致其需求無法被回應(TFT,2020),台灣當前的教育體制也是如此。

 

《特殊教育法》的第一條就說明立法緣由是為使身心障礙或是資賦優異者皆能有接受適性及「融合教育」的權利。融合教育即是指「特殊生」和一般生在同一班級中一起學習的教育方式,強調提供給每個孩子普遍、非隔離式的學習環境(陳奕安,2025)。融合教育的立意良善,但我們不難觀察到當前主流教育體制、教室內的學習方式,仍是以健全主義觀點出發,預設的教學對象為「沒有任何身心損傷的學生」。因此想要達成給予每個孩子普遍、非隔離式學習環境的理想之前,我們需要先克服當前教育體制下邊緣化身心障礙學生經驗的狀況,並摸索如何能提供適當的協助讓這些孩子們獲得充分的發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踐融合教育的理想——讓每一位學生無論其能力、背景或身心狀況,都能在同一個教育場域中獲得尊重、支持與發展的機會。

​「非顯性」的困難 (ADHA、恐慌)

「​聽」見不平等的聲音

少數族群-原住民、新住民

​資料補充:什麼是「原住民加分制度」?

根據李荃(2017)整理的資料指出,法規實施至今已多次修改,2014 年最新修訂的《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延續之前的法規基礎。第一,原住民學生入學保持外加名額,不佔用一般生的升學機會,原住民學生入學為外加名額(2%)。第二,考試登記分發入學則是擁有原住民身分就加 10%,若通過族語認證再加 25%分數(共 35%)之方式。

 

當代社會脈絡下,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的實施是政府試圖以政策或程序,來補償過去原住民族所遭受不平等對待,以積極性差別待遇恢復原民應有的平等受教機會與尊重(李荃,2017),同時也有鼓勵原民後代延續族語及部落文化的用意, 但該制度自實施後便引起台灣各方討論,支持和質疑的聲量並存,是否廢除或修改執行方式的討論層出不窮。

因此,除了關注原住民加分制度伴隨的的汙名化問題外,我們也可以檢視政策相關成效:這樣的加分機制,是否真正回應了原住民族學生的需求?是否有效促進了原民文化的延續?同時深入探究這項政策背後的政治意涵與文化敘事是否仍隱含以漢人為主體、將原住民定位為「他者」的主流意識形態?對此,我們應持續以批判的視角檢視其成效與侷限,並尋求更具包容性與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制度。

被誤解的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
​與身分認同、文化責任

​新住民、新二代

三、未被納入的名字

​教育權利-黑戶寶寶

​資料補充:什麼是「黑戶寶寶」?

依照「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公約及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政府應考量移工寶寶之最佳利益,不應因其父母身分而受到歧視或懲罰,須依法保障其社會福利服務、醫療照顧等基本權益(監察院,2020),受教權當然也應受到保障。然而,根據監察院資料指出,台灣目前對懷孕移工的相關協助不足,導致許多女性移工在懷孕後只能選擇「逃逸」,成為非法居留人口,他們所生下的孩子也成為沒有身分、沒有健保,無法就醫、安置的「黑戶寶寶」(監察院,2020),移民署也指出截至2024年仍有705名黑戶寶寶仍失聯。


移民署雖強調「黑戶寶寶一旦進入社政體系就會確保其醫療權與教育權,認定為無國籍者後也會盡快展開收出養或透過社政單位辦理歸化。」(外勞新聞社 劉達寬,2024),但許多移工仍基於對遣返的恐懼而不願露面或通報,且移工們及黑戶寶寶們的狀況各異,固化的政策體制可能不足以涵蓋許多灰色地帶的個案。當他們需要生活或醫療照顧時,即會因身份問題不敢向外求助,更不用說讓孩子接受正規體制教育的可能性。

因此,除了著眼於黑戶寶寶背後所反映的勞動力結構問題外,我們更應正視他們作為「兒童」的基本權益和受教權。這些權利不應僅被消極地默認,而應被積極地保障和實踐。即便相關制度已逐漸改善,直至2024年修法持續推動,但制度和真實處境仍存在斷裂,現實情況的多重交織仍有太多孩子漏於保護網之外。因此我們必須持續關注懷孕移工、移工子女與結構間的關係,並持續推動更具彈性與人權基礎的制度改革,以確保每一位在台灣出生的孩子,不論其父母的國籍、身分或處境,都能擁有平等、安全且有尊嚴的成長環境。

​制度外的名字-教育權利與限制

Acknowledgement

  我們誠摯感謝每一位受訪者,願意分享自身經驗與生命故事,使得本展覽能以真實與溫度呈現教育制度中的結構性問題。我們亦必須強調本展覽作品主要透過個人專訪與生命敘事,聚焦於受訪者個人生命經驗,故作品內容無法完整代表特定群體的所有經驗與聲音。​ 

 

 

策展內容引用自政府研究報告、學術文獻及第一手訪談資料,所有資料來源皆註明於本展區頁面或說明文字中,引用內容遵循教育及學術研究之合理使用原則,受訪者皆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相關資料將於必要時提供查驗。本展覽之文字及作品內容由修課學生共同完成,若有表述不盡周延或尚嫌稚嫩之處,歡迎各界提供寶貴意見,讓本展覽能持續修正與深化,成為推動教育正義的一道微光。

​參考資料:

「地域」: 高雅寧、鍾鎮城、林文韻、陳惠芳、洪金枝(2020)。新住民子女銜轉教育之研究(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研究報告)。國立政治大學。https://www.immigration.gov.tw/media/64292/%E6%96%B0%E4%BD%8F%E6%B0%91%E5%AD%90%E5%A5%B3%E8%B7%A8%E5%9C%8B%E9%8A%9C%E8%BD%89%E6%95%99%E8%82%B2%E4%B9%8B%E7%A0%94%E7%A9%B6-1091f303.pdf 立法院(2020)。跨國銜轉學生學習問題研析。取自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91754 「性別經驗」: 徐志雲.(2020)。多元性別權益保障種子訓練教材 [政府培訓教材電子檔]。行政院性別平等會。https://gec.ey.gov.tw/Page/8B53584DC50F0FBA/54ea414c-a60e-4916-8af3-24d276dae0d6 美國心理學會.(2011)。解答你的問題:關於跨性別者、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about transgender people,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expression)。華盛頓:作者。http://www.apa.org/topics/lgbt/transgender.aspx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n.d.)。認識跨性別。https://hotline.org.tw/news/3041 鄭芸瑄、吳芷怡(2025)。《性教育的酷兒視角:缺失的多元經驗與全面性教育——以學校、網路性經驗分析》。尚未出版,國立清華大學。 「生理、心理學習困境」: 朱浚溢、許維素(2024)。淺談健全主義微歧視:一個身心障礙主體視角的研究動向。《特殊教育季刊》,170,39–52。https://doi.org/10.6217/SEQ.202403_(170).39-52 陳奕安(2025)。融合教育全攻略:定義、理念與現場班級案例策略解析。翻轉教育。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957 Teach For Taiwan。身心障礙者的教育經驗與經驗。取自 https://www.teach4taiwan.org/%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7%9A%84%E6%95%99%E8%82%B2%E7%B6%93%E9%A9%97/ 「少數族群」: 李荃(2017)。愛之適足以害之?原住民升學優待制度之政策回應性評估(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補助)。世新大學。 https://www.taspaa.org/Upload/Paper/29ea5d4cc036433f82c2fb6e22d4bdf1.pdf 「教育權利」: 劉達寬(2024)。關注黑戶寶寶處境 立委審修《國籍法》 避免子女無國籍。外勞新聞社。取自 https://hlmanpower.com.tw/2024/04/30/關注黑戶寶寶處境-立委審修《國籍法》-避免子女/ 監察院(2020)。委員會新聞稿。取自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795&s=1984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