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資源和制度:公平的第一道裂縫

地域

  「地域」展區呈現「離島生」和「國際銜轉生」的生命故事,作品中呈現了離島生必須離開家鄉來到台灣本島求學追求夢想的現況,以及「國際銜轉生」因著薄弱語言支撐而面臨到的學習困境。這些狀況揭示當前教育體制的缺失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也是當前體制無法支撐差異性經驗的盲點。學習上的差距並非總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制度互動的缺口。讓我們在這個展區開啟思考,從機場飛到教育公平的目的地還需要多少制度性的調整?教育能否不再因地域而設限,而真正走向均等的起點?

教育中的隱形霸權和「他者」經驗

​性別經驗

  本展區呈現兩位受訪者的生命敘事,分別聚焦於討論非主流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學校經驗。作品揭露教育場域中深植的二元性別、異性戀霸權是如何透過服儀規範、師長意識與隱性規訓,排除非異性戀者與跨性別者的經驗。然而,在討論教育體制缺時的同時,受訪者們也以自身經驗展性主體能動性,邀請我們思考未來教育中含括不同性別經驗、支撐管道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讓性別成為框架,而是讓教育超越性別規訓,進而能容下所有真實的自我。

生理、心理學習困境

  本展區的兩個作品分別為「聽力障礙學生」和「多重障礙學生-ASD、ADHD、躁鬱症」兩位受訪者的生命經驗紀錄。他們的經驗揭示,「健全主義」主導下的教育制度和學習模式,將「一般學生」作為預設的學習對象,進而忽視其他學習樣貌與需求的學生。教育場域中的體制結構、師長互動、霸凌狀況等皆受到健全主義觀點影響,這些敘事除了引領我們思考制度中缺失的支持,也讓我們深入思考其背後的意識型態。我們能否打破「正常」的想像,創造一個真正多元與包容的學習環境?

少數族群

  本展區聚焦於「新二代學生」及「原住民學生」兩個群體,並重點坦討了對於他們於教育體制中所遭受的汙名化現象。不論是對「新二代學生」學習上的低估,還是對於「原住民加分制度」的歧視,都反映出台灣主流群體隱而未言的文化位階觀。在這裡,我們討論在雙文化中的適應、掙扎與文化認同過程,也看見台灣少數族群能動性。同時,我們邀請台灣主流群體思考政策背後的意義,跳脫主流視角重新理解平等的真正意涵。

未被納入的名字:黑寶寶

教育權利

  本展區呈現了「黑戶寶寶」僅被默認、而不被積極接納的受教權。近年來台灣大量引進移工,補足3D工作的人力缺口(Dirty、Dangerous、Difficult),其中包含著許多因懷孕但無法尋求任何協助,最終選擇「逃逸」被迫成為「非法移工」的懷孕移工。他們在台灣誕下的孩子因身分而被排除在正規教育體制外,使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人權也無法實現。本區的作品揭示了教育體制外的失落,也呈現了經濟、身分、體制缺失的多重交織,帶領閱聽者們直視看似安穩教育結構外的洶湧一角。

bottom of page